世界服装鞋帽网首页 > 正文
江西服装学院:以艺技融合新模式,助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
江西服装学院教学团队深入改革实录
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化发展,多元化、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面向新征程的重要基石,“人才兴则国家兴,人才强则国家强”,面向“中国制造2025”如何为国造才?成为了服装专业教育正在肩负的重任、需要探索的未来。
过去30年来,江西服装学院通过“特色立校、质量强校”办学理念,陆续为服装业培育了8万余名应用型人才,如今面向国家人才新要求,江服充分认识到,服装行业亟需的是掌握服装“艺术+技术”的“双核能力型”复合人才。
在此背景下,江西服装学院服装工程学院以“艺术+技术”融合为创新驱动力,开始探索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新路径,开启了服装人才培养的新格局。
江西服装学院服装工程学院院长陈娟芬教授介绍说:“在新时代背景下,学院着力从理念层面,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科学技术素养,引领“平台+模块”课程体系建设,构建线上与线下互补的专业核心课程群,锻炼学生用跨学科、系统性的创新方法,解决服装行业的复杂问题,从而重构学生的能力逻辑。”
将艺技融合,深度融入教学探索
科技与服装的绑定愈加深化,无法通过数字手段整合信息、快速反应,将被行业逐渐淘汰,因此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理应从学生抓起。服装工程学院将艺技深度融合,作为了解决服装行业复杂问题的新路径。通过CAD、CMD等服装数字技术,不仅为服装工艺教学带来了颠覆性变革,也为服装设计元素的收集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。
通过不断地融合、实践,服装工程学院诞生了一大批优秀学子,如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刘小飞、魏新坤活跃在国内外纺织服装时尚界并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人物。学生郑建文、秦泰、张龙分别荣获第20届、22届、23届中国时装设计“新人奖”。另外,学院众多学子在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、“全国服装制版大赛”、“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”中摘金夺银。
在通过科学技术丰富教学工具的同时,服装工程学院也将“艺术+技术”融合的理念根治入了学生内心,催生出了颇具江服特色的一流教学模式。服装工程学院把锻炼学生发现、分析、解决问题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目标,积极倡导这种激发创造力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。
因此,服装工程学院积极将企业真实项目、任务等作为案例引入课程,先后实施“去水增金”和“课程思政”等课堂教学改革工程,50%教师在“线上+线下混合课堂、探究式课堂、项目式课堂和思政课堂等改革中反应教学效果明显。如今,服装工程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有2门,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3门,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有1门,省级精品课程有2门,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打下基础。
以艺技融合,重构学院教育系统
培养学生,从培养教师做起,立足专业教学的长期发展,服装工程学院还通过艺技深度融合,促进了艺术工学特色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。服装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分类人才引进工作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,形成学科带头人、专业带头人、教学名师、行业专家、全国十佳版师和骨干教师等组成一流教师队伍。现有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、省级教学团队1个,骨干成员中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,省级骨干教师2人,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1人,全国十佳版型设计师6人。在省青年教学赛事中获奖2项,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项、省部级教改项目28项课题。高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,二等奖1项,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13项。
深化艺技深度融合理念,不仅为江服教学带来了新思路,也为学院建构跨学科对话带来了新模式。服装工程学院深刻认知到专业教学应该更契合市场需求,将“艺术+技术”融合带入校企跨学科建设中。
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,通过与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共建专业、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践教学基地等方法,学院形成了“专业学院+产业学院+创业学院”三院制的“产教深度融合,校企协同育人”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。着力培养了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用得上”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,使学生就业实现了从“好就业”到“就好业”的根本转变。2021年,服装工程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入选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。
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,各种新观念、新信息、新机会、新挑战层出不穷,江西服装学院服装工程学院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指导下,不断开展艺技深度融合研究和实践,加强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,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,全面构建专业的优质教育体系,成为了服装行业从自动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过程中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。
世界服装鞋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.com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世界服装鞋帽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"来源:世界服装鞋帽网sjfzxm.com",违者,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其他来源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
3、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,电话:0755-32905944,或者联系电子邮件: 434489116@qq.com 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
4、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。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。